在自來水廠的常規處理流程中,過濾與消毒是地表水凈化的關鍵環節。不少人誤以為過濾后水質已足夠潔凈,無需再進行消毒處理,甚至認為二者可以相互替代。但事實上,過濾與消毒在凈化邏輯、處理目標和安全價值上存在本質差異,前者無法替代后者。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地表水過濾能與消毒二者的核心區別相關內容。
過濾是地表水凈化的“物理清潔”環節,核心目標是去除水中的可見雜質與懸浮污染物。作為“混凝—沉淀—過濾—消毒”常規工藝的關鍵一步,過濾主要通過粒狀濾料的機械篩分、黏附作用,截留沉淀后殘留的細微顆粒、膠體物質及部分有機物。無論是慢速砂濾依靠濾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吸附雜質,還是快速砂濾通過多層濾料快速截留顆粒,其核心原理都是“物理阻隔”,僅針對粒徑大于濾孔的物質進行分離。
優質的過濾工藝能去除95%以上的污染物,使出水濁度控制在0.3~1NTU之間,同時可降低98%-99%的細菌含量。但過濾的局限性十分明顯:對于直徑僅幾十納米的病毒、孢子類微生物,濾料無法有效截留;被包裹在膠體顆粒內部的致病菌也能輕易穿透濾層,更無法去除溶于水的有害微生物。就像用篩子過濾沙子,能擋住石塊卻攔不住粉塵,過濾后的水看似清澈,實則可能暗藏健康隱患。
消毒則是地表水安全的“殺菌屏障”,核心任務是殺滅致病微生物,切斷介水傳染病傳播路徑。這一環節通常在過濾后進行,因為清澈的水質能避免懸浮顆粒遮擋消毒劑,大幅提升殺菌效率。目前主流的消毒方式各有側重:氯消毒通過生成次氯酸穿透細菌細胞壁,破壞酶系統使其死亡,且能留存余氯防止管網二次污染;臭氧消毒殺菌能力更強,但無持續消毒效果;紫外線消毒則通過破壞微生物DNA實現滅活,卻無法應對后續污染。
消毒的不可替代性在歷史上早已得到驗證。19世紀末,氯消毒技術未普及前,霍亂、傷寒等介水傳染病頻繁爆發;而當消毒成為水處理標配后,這類疾病的發病率大幅下降。即使是過濾效果極佳的系統,若省去消毒環節,仍存在重大風險。
從工藝定位與安全標準來看,過濾與消毒是“分工協作”的關系,而非替代關系。過濾為消毒創造條件:通過降低濁度,讓消毒劑均勻接觸水體中的微生物,減少藥劑消耗;消毒則彌補過濾短板,解決微生物污染這一核心安全問題。我國生活飲用水相關標準的要求,飲用水需滿足“感官性狀良好、不含致病菌”等多重指標,過濾解決了前者,消毒則保障了后者。

地表水過濾與消毒如同“掃地”與“滅菌”,前者清理可見污垢,后者鏟除隱形病菌。過濾是改善水質感官性狀的基礎,消毒是保障飲水安全的底線,二者各司其職、缺一不可。忽視消毒僅依賴過濾,可能導致介水傳染病傳播;跳過過濾直接消毒,則會降低殺菌效率、增加處理成本。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地表水過濾能與消毒二者的核心區別相關的資訊,歡迎隨時在本網站留言或來電咨詢相關資訊!感謝您認真閱讀!
本文由藍創沃特(www.www.ikbfe.cn)原創首發,轉載請以鏈接形式標明本文地址或注明文章出處!
可能您還想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