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來臨,強降雨引發的地表徑流裹挾大量泥沙、污染物涌入水體,導致地表水濁度驟升,部分區域水體泥沙含量可能會達到正常水位的10倍之多。這種高濁度水質不僅增加過濾負荷,還易造成濾料堵塞、出水水質不達標等問題。針對雨季地表水的特殊污染特征,需從預處理、核心過濾到運行調控進行全流程方案調整,才能實現高效凈化。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雨季地表水渾濁過來方案相關內容。
先控源頭:強化預處理減負荷
雨季地表水處理的關鍵第一步是降低后續過濾壓力,預處理環節需重點針對大量懸浮固體優化設計。對于取水點,河床式取水構筑物應配套擴容沉沙池,通過延長停留時間至4-6小時,預先去除粒徑0.1mm以上的粗顆粒泥沙,減少濾料磨損。
混凝沉淀工藝需動態適配水質變化。當原水濁度超過50NTU時,應將鋁鹽混凝劑投加量提高至常規值的1.5-2倍,同時通過變頻攪拌器將反應初期速度梯度調至80-100s?1,后期降至15-20s?1,確保形成密實絮體。若伴隨藻類或有機物激增,可搭配投加0.1-0.3mg/L的預氧化劑,強化污染物去除效果。斜管沉淀池需將表面負荷控制在0.8m3/(m2?h)以下,每日增加1-2次排泥頻率,防止污泥堆積影響沉淀效率。
核心升級:優化過濾系統配置
濾料組合與級配調整是應對高濁度水的核心。單層砂濾料需升級為“無煙煤-石英砂-磁鐵礦”三層濾料體系:上層采用粒徑0.8-1.8mm的無煙煤截留大顆粒泥沙,中層0.5-1.2mm石英砂細化過濾,底層0.25-0.5mm磁鐵礦增強截污容量,濾料總厚度控制在1.2-1.5m。所有濾料需滿足不均勻系數≤1.8的標準,避免反沖洗時分層混亂。
反沖洗模式需從單一水沖改為氣水聯合沖洗。具體流程為:先以15-20L/(s?m2)強度氣沖3-5分鐘,打散板結濾層;再氣水混沖2分鐘(氣10L/(s?m2)+水7L/(s?m2));最后水沖5-7分鐘,直至排水濁度<10NTU。這種模式可節省30%沖洗水量,同時大幅提升濾料清潔度,尤其適用于雨季高污染負荷場景。
精細調控:動態適配水質波動
雨季水質的突發性變化要求建立實時監測與響應機制。通過在線傳感器追蹤原水濁度、pH值等參數,當濁度突破80NTU時,自動降低過濾速度至6-8m/h,避免污染物穿透濾層;pH值偏離6.5-7.5范圍時,及時投加酸堿調節劑,保障混凝與過濾效果。
反沖洗周期需根據實際污染負荷靈活調整。常規時期每24-48小時沖洗一次,雨季可縮短至12-24小時,采用“高頻次短時間”模式,防止濾層過度堵塞。同時密切監測濾池水頭損失,當達到2.5-3.0m時立即啟動沖洗,避免濾料壓實影響后續運行。
應急保障:應對極端污染場景
遭遇暴雨等極端天氣時,需啟動應急預處理措施。在取水口增設格柵密度至80目,攔截枯枝、垃圾等大型雜質;投加高分子助凝劑增強絮體強度,提高沉淀效率。若出水仍不達標,可在過濾后增設活性炭濾池,利用其多孔結構吸附殘留有機物與重金屬,空床接觸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
日常需做好設備維護儲備,定期檢查濾頭、配水系統是否堵塞,備足混凝劑、濾料等耗材。建立水質異常應急預案,明確濁度超標時的工藝調整流程與責任分工,確保在1-2小時內恢復正常運行。
以上操作僅個人間接,具體操作請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雨季地表水過濾處理的核心在于“預處理減負、過濾系統升級、動態調控適配”的三維協同。通過針對性調整工藝參數與設備配置,不僅能有效應對高濁度難題,更能保障出水水質穩定達標,為飲用水安全、工業用水保障等場景提供可靠支撐。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雨季地表水渾濁過來方案相關的資訊,歡迎隨時在本網站留言或來電咨詢相關資訊!感謝您認真閱讀!
本文由藍創沃特(www.www.ikbfe.cn)原創首發,轉載請以鏈接形式標明本文地址或注明文章出處!
可能您還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