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作為農業灌溉、工業生產及部分民生用水的重要來源之一,其過濾處理的效果直接關系到用水安全與生產質量。但實際操作中,不少用戶會遇到過濾后水質依然渾濁、異味明顯或雜質超標的問題。其實這類問題并非偶然,大概率是過濾流程中關鍵環節的疏漏,找準根源才能精準解決。本文將為您分享地表水過濾后水質差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相關內容
一、原水預處理:過濾前的“第一道防線”失效
預處理是地表水過濾的基礎,若此環節存在短板,后續過濾系統再先進也難以達標。當前多數地表水存在天然雜質與人為污染物疊加的問題,雨水沖刷帶來的泥沙、藻類構成物理渾濁源,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則引入膠體有機物、重金屬等化學污染成分。
預處理失效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① 混凝沉淀不徹底。向原水中投加硫酸鋁、聚丙烯酰胺等混凝劑后,若劑量不足或攪拌不均,無法有效實現“電中和”脫穩與“吸附架橋”作用,微小膠體顆粒難以形成密度大的絮體沉降,直接進入濾層導致過濾負荷驟增。
② 預處理設備缺失或老化。缺乏格柵、沉淀池等前置設施,或設施長期未清理導致淤泥堆積,會使大量懸浮物直接進入主過濾系統,加速濾料堵塞與膜污染。例如某水廠因暴雨后未及時清理沉淀池,導致后續砂濾器3天內就出現出水濁度超標。
二、過濾介質:雜質攔截的“核心關卡”出故障
過濾介質是攔截雜質的關鍵,其狀態直接決定出水質量,常見問題集中在濾料與濾膜兩類介質上。
濾料問題在砂濾系統中典型之一。濾料層堵塞或板結是首要隱患:截留的雜質未及時清除,會堵塞濾料孔隙,甚至滋生微生物形成黏泥,導致“過濾短路”,讓雜質直接穿透濾層。其次是濾料失效,長期使用導致的砂粒磨損會降低截留能力,而粒徑不均勻(細粉占比超5%)或填充量不足(濾層厚度低于300mm),會讓細小懸浮物有機可乘。某淺層砂過濾器因濾料3年未更換,出現明顯磨損,出水濁度從1NTU升至8NTU,遠超標準要求。
在膜過濾系統中,膜污染與老化是主要癥結。原水中未被預處理去除的懸浮物、膠體附著在膜表面,逐漸形成致密污染層,阻塞微孔通道。同時,膜材料長期使用會發生老化,孔徑變形或受化學清洗藥劑損傷,導致過濾效率下降。
三、運行參數:系統運行的“調控旋鈕”失衡
過濾系統的運行參數需與水質條件精準匹配,參數失衡會直接破壞過濾平衡。
過濾流速控制不當最為常見。淺層砂過濾器設計流速通常為15-25m/h,若為追求水量盲目提高流速,會縮短水流在濾層中的停留時間,雜質來不及攔截就隨水流出。某工廠為趕生產進度,將過濾流速從20m/h提至30m/h,次日便發現出水懸浮物含量超標3倍。
反洗參數不合理同樣致命。反洗流速過低無法松動濾料,反洗時間不足則雜質難以徹底排出,甚至會造成二次污染。此外,反洗水壓力不穩定、排水閥開度不夠等問題,都會導致反洗不徹底,使濾料過濾能力持續衰減。
四、后續處理與輸送:末端環節的“二次污染”
即使過濾環節達標,后續的消毒與輸送過程仍可能造成水質惡化。消毒不徹底會導致微生物滋生,而過度投加氯則可能產生超標氯副產物,影響水質安全性。
輸送環節的污染更易被忽視。鋼管、鑄鐵管等管材長期使用后,內壁會發生腐蝕結垢,不僅釋放有害物質,還會滋生細菌形成生物性堵塞。同時,水中的鈣、鎂鹽類會在管道內沉淀形成水垢,進一步影響水質。
地表水過濾是系統工程,從原水預處理到末端輸送,每個環節都不可或缺。日常運維中,需建立完善的監測機制,定期檢測進水水質、濾料狀態與出水指標,同時根據水質變化動態調整運行參數。唯有把控好每個細節,才能確保過濾后水質穩定達標,為生產生活提供安全保障。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地表水過濾后水質差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相關的資訊,歡迎隨時在本網站留言或來電咨詢相關資訊!感謝您認真閱讀!
本文由藍創沃特(www.www.ikbfe.cn)原創首發,轉載請以鏈接形式標明本文地址或注明文章出處!
可能您還想了解: